淨空法師:【儒家有情有義,佛法有智有義】
《論語》第一句,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就是樂清淨心現前。儒家貪欲沒有斷,世間聖人雖沒斷,他能伏住,所以講欲不可縱,傲不可長,都是說儒家有克制功夫,知足常樂。換句話說,他們重視精神生活,不重視物質生活,生活當中有樂趣,有情有義。 佛法要把「情」字改成「智」,有智有義。佛是把貪著斷掉,不是伏住。但是在學習過程中,決定是先伏住,然後才能斷掉。伏都伏不住,怎麼斷? 伏要靠學問,要有老師、善友教導,才明白,才恍然大悟。伏住尚且要教,何況滅斷,那是更深更廣的學問才能幫助你徹底覺悟,把煩惱習氣全都化解。化解後是無量智慧德能,轉煩惱為菩提,轉惡業為德能,這才契入諸法實相的境界。 裡頭哪有迷信?絲毫迷信都沒有。修學愈學愈快樂,愈放愈究竟,心地清淨,一個妄念都不生。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,得大自在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不但不執著不分別,甚至達到不起心不動念,心跟法性交融,身跟法界合一。 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我們應該努力學習,這是真的。不像世間所有現象,《般若經》講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那是應當捨的,世法是生滅法,生滅法不要理會。 要記住,常常放在心上: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。這段重要,菩提是畢竟常樂處,你要不要?常樂沒有苦,就是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果,大菩提心是因,極樂世界怎麼現前?大菩提心現前的。我們想得畢竟常樂的果報,不發大菩提心怎麼行?不但自己要發,念念希望幫助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。
本文節錄自【大乘無量壽經細講】187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