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靈法語 返回列表
2025 / 08 / 06
【對境無心,本來沒有利衰、毀譽、稱譏、苦樂】
淨空法師:【對境無心,本來沒有利衰、毀譽、稱譏、苦樂】
禪宗有部很重要的書,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,流通很廣,幾乎道場都有收藏。裡面有問答,解釋禪定,「云何為禪,云何為定」,云何是什麼,現在講什麼是禪?什麼是定?答「妄念不生為禪,坐見本性為定」。這個禪跟定的說法,是祖師禪。 「本性者,是汝無生心。定者,對境無心,八風不能動」。本性是什麼?是汝無生心,無生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。眼睛看境界,沒有起心動念,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在眼睛叫見性,在耳叫聞性,聞性跟見性都是本性,就是自性。 仔細想想,眼睛看東西,沒有分別執著,沒有起心動念,有沒有看清楚?有,清清楚楚。聽也聽得清清楚楚,可是有個念頭,我看得很清楚,我聽得很清楚,就動念了,那就不是本性。本性變成阿賴耶識,念頭才起就迷失本性,所以這個很難。 日常生活當中有,時間很短,自己可以試驗,修行人常常試驗,時間短沒有關係,一秒鐘、二秒鐘都行。看到境界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沒有妄想,什麼念頭都沒有。聽得清楚,看得清楚,清楚這個念頭不能有,有個清楚(概念)已經動念頭了。 諸佛菩薩應化世間,確實是這樣,他們跟自性相應,確實沒有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是十法界的佛菩薩,天臺大師講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,很像,就是他起心動念,但是沒有分別執著,相似(即佛)沒有超越十法界。 不起心不動念,超越了,不在十法界。他們到十法界、六道應化,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這個世間,跟我們和光同塵。我們感覺不到,他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,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,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,全都有,他沒有。 所以他的境界沒有空間維次,住在一起,我們境界裡有空間維次,不知道他住一真法界,道理在此地。這個境界高,凡夫做不到,沒辦法學,底下可以學。「定者,對境無心,八風不能動」。八風是什麼?「八風者,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」,這八個字叫八風,這是境界。 利是利益,你動不動心?現在人,哪個人不爭利?利要是放不下,心動了,人見到利生歡喜心。利的反面是衰,利要失掉了,懊惱、痛苦。毀是毀謗,譽是讚美,現在講榮譽,稱是稱讚,譏是諷刺,苦、樂容易懂。八種境界,會不會起心動念?會不會生貪瞋痴慢?七情五欲?這是外境,引起煩惱習氣,自性本定沒有了,能大師所說,見性的五個境界都沒有。 第一個「本自清淨」,清淨心沒有了,外被外境染汙,裡面被煩惱習氣染汙,內外全染,哪來的清淨?「本不生滅」,性淨涅槃,自性是大涅槃境界,現在變成剎那生滅,念念不住。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智慧德相,現在迷失了,智慧德相扭曲了。 智慧變成煩惱,德能變成造業,惡業,一真法界的相好,變成六道三途境界,統統變了,迷就變了。佛法講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識是妄想分別執著,阿賴耶是妄想,末那是執著,第六意識是分別,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,變成三途,自作自受。本來沒有,自性沒有這八樣東西,真正覺悟的人,見性的人,這些境界現前,如如不動,好像與他毫不相干。 「若得如是定者,雖是凡夫,即入佛位」,這是如來禪。前面講祖師禪,後面是如來禪。真的對外境,不取於相,不受境界干擾,程度有淺深不同,確實能夠不受干擾,你得定了。什麼時候?可以說小乘初果須陀洹,《華嚴經》初信位菩薩,就看破了,也放下了,所以不受干擾。
本文節錄自【大方廣佛華嚴經】1778集